“陪阿拉山口的孩子们一起,走过他们的青春花季,教他们学诗、读诗、写诗,悄然开启孩子们诗意的人生。世界上还有什么,比这更幸福、更美好呢?”尽管时隔2年,谈起援疆的那段日子,开发区·铁山区太子中学教师冯美湖眼中依然闪烁着坚定的光芒。
▲与阿拉山口孩子们合影
3年的援疆时光,冯美湖将自己的边疆情怀化成诗歌,将荆楚文化底蕴传播到天山脚下。冯美湖也和阿拉山口的学生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。
千里援疆润物无声
2018年,初到新疆阿拉山口市中学,冯美湖很不习惯。阿拉山口地处新疆西北边缘,是新疆著名大风口之一,每年约有300天在刮风。无论是生活环境,还是全新的工作环境对他而言都是挑战。
不过,这位有着30多年乡村教育经历的资深教师适应能力很强,没过多久,冯美湖便克服了重重困难,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之中。
冯美湖说,当时带的一个班学生思维活跃,但学习习惯还有待提高,无法专注学习。于是,冯美湖尝试着一点点改变孩子们的学习习惯。
针对课前10分钟教室喧闹的问题,冯美湖用了一招就迎刃而解。他教孩子们在课前诵读金句。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淡泊明志,宁静致远”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”……这些语言优美、充满哲理的古诗文,像春风般抚慰了孩子们的心灵。一段时间后,孩子们在课前变得安静了许多。
接下来,冯美湖使用了第二招:结合学生名字、性格特点,给孩子们的作文写个性化点评。比如对乔瑞雪同学,冯美湖这样写:“瑞雪兆丰年。在阿拉山口常年刮风飘雪的艰苦环境中,你不畏严寒,刻苦求学,勤奋的你一定会在学业上迎来丰收年。”对王程俊杰同学,冯美湖说:“你憨厚朴实,充满智慧,成绩优异,不愧为八(2)班的人中之杰。”
打造诗意语文课堂
聊起援疆生活,冯美湖侃侃而谈,但说得最多的还是“教育”两个字。“要融入学生的心里,贴近他们,才能把学生带好,这是我最大的收获。我现在当班主任了,有信心把这个班带好。”冯美湖说。
作为一名擅长写诗的语文老师,冯美湖在大美边疆灵感不断涌出。冯美湖说,文字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,更重要的是能让边疆的孩子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于是,冯美湖在班上开展了“读诗、学诗、写诗”活动。为教好学生写诗,冯美湖翻阅书籍、上网查资料,精心编写了文章《教你学写小诗》,在班级上了一堂写作指导课。在学校开展的“经典润心灵,书香满校园”系列活动的诗歌竞赛中,冯美湖班上的学生小雪、小蓉荣获前两名。
以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为切入点,冯美湖将每篇课文都变成了写作训练,如学习《苏州园林》,他让学生写一篇诗情画意的导游词;学习《纪念白求恩》,他让学生参考“感动中国”,给白求恩写一段颁奖词……新颖的教学方式,让阿拉山口孩子们放飞想象的翅膀,激发了学习兴趣。
冯美湖有一个学生叫小智,其父亲早逝,母亲患有重病,家庭十分贫困。冯美湖对他特别关注,经常自掏腰包给他购买文具、学习资料,让他感受到援疆教师的爱和温暖。2020年疫情期间,冯美湖开展线上教学,鼓励、指导他,为他精心修改参赛作文。2020年5月,小智的作文《我在阿拉山口歌唱祖国》荣获“语文报杯”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三等奖。
留下更多教育火种
援疆3年,冯美湖撰写诗歌、散文、论文、案例、教育叙事等各类文章百余篇约50万字,先后在《人民日报·海外版》《新疆日报》《中国教师报》《精神文明报》《援疆干部人才》等平台发表。
在教学中,冯美湖深知“传帮带”工作是教育援疆的一项重要使命,他以“带出一个,引领一片”的工作理念作为自己传帮带的工作方向。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余,冯美湖经常走进青年教师的课堂,用心研究他们的教学过程,积极提出合理的建议,让他们在反思中进步、成长。不仅如此,他还以身作则,多次主讲研讨课示范课,每一次活动都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认可。
留下更多的火种,才能形成燎原之势。成就更多老师,才能成就更多学生。冯美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第二故乡阿拉山口贡献力量。
2021年,冯美湖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援疆干部、黄石市优秀教师、开发区·铁山区年度突出贡献教师。
2021年8月,冯美湖结束3年援疆生活回到太子中学。此时,冯美湖虽已半百有余,但工作热情依然不减。冯美湖想到援疆期间教学生写诗的经历,便成立博园文学社,创办主编《太中校报》。一次,冯美湖在批阅语文试卷时,发现学生小琳的考场作文写得很不错,于是把她的作文《笑着前行》修改后,刊发在《太中校报》上。小琳受到激励,学习语文的热情格外高涨,写作积极性倍增,后来又写出好几篇优秀作文。可以说,一张校报、一本书,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学习习惯,也影响和改写了孩子的人生。
“37年坚守讲台,我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光,不光照亮了孩子,也照亮了自己,值得! ”冯美湖说。